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年,清朝代表耆英与英国蒲鼎察在广东虎门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协定》,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 第一条规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允许交易的地方”。 从此,福州被迫作为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
图1|福州对外交通集散地|万寿桥|陈辉收藏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木久与英国领事贝尔福签署了《上海土地租借条例》23条,其中规定:“外国商人租用土地后,可以建造教堂、医院、慈善机构、学校和犹太教堂。” 紧接着,外国军队和商船陆续进入福州,传教士也纷纷涌入,开始传教,新学由此产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福州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此期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在福州建立各类学校、学校。 整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规模,呈现出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民国四年(1915年),基督教卫理公会、公理会、英国圣公会在观音井街联合成立董事会,以毕益之为主席,埃德温·切斯特·约翰斯为董事。福州仓前山 俄罗斯茶叶公司创办私立福建联合大学,英文名为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史由此开始。
图2|陈魂收藏
图二为1925年福建协和大学以超重邮资挂号国际平邮寄往美国纽约的信件,贴有七枚中华民国航海邮票及一枚农活邮票。 福州1925年12月3日小圆圈邮票销售,上海1925年12月7日小圆圈邮票中转,以美国哈蒙兹·波特挂号信登陆邮戳登陆。
弦歌响起魁奇
距福州市区闽江下游十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魁奇。 鼓山,福州名山,位于闽江北岸。 它绵延数十里,一直到岷江边。 协和大学新校区坐落于孤山脚下丘陵地带形成的“V”字形。 购买新校址的土地使用权后不久,学校董事会就要求对校园的总体布局进行设计。
1919年10月10日,曾设计燕京大学校园的建筑师亨利·基拉姆·墨菲(HK Murphy)受聘设计协和大学校园布局。 这位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师创造性地将东方寺庙屋顶的形状和结构等元素运用到科学馆、校长楼、学生宿舍等大学校园建筑中,创造了康科德大学建筑群的独特风格。 几年后,尽管遇到种种困难,在学校和教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座美丽的校园坐落在鼓山脚下、岷江畔。 被誉为世界十大大学之一。
图3|协和大学主要建筑平面图|福建师范大学档案馆
1922年春,魁奇新校区的校舍已建成。 协和大学由观音井街迁至位于闽江北岸、孤山西麓的魁奇村。 图3所示的33号楼是福建联合大学魁奇新校区的校园邮局。 图4是1936年福建联合大学寄往美国的国际邮件,加盖1936年4月4日福建鼓山三式虚线邮戳。 此邮戳为福建联合大学校园邮局所用。
图4|福建联合大学|孤山|陈魂藏品
1936年2月,到达福州的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写下一段与协和大学学生见面时的真实感受:“福州的情况很不一样,以前只能从马尾坐小轮船到南台,岷江东岸修建了一条平车大道,大道上,前面安装了一辆自行车,五六年前,三轮人力车还可以奔跑在法界和上海郊区,汽车驶过孤山,西路西麓,协和书院直下的路上,有几群穿着极其现代的青年男女,手挽着手,一起唱歌,一起散步,一起玩耍;洁白如雪的手帕,细如磁铁的牙齿,在向我打招呼,开心地笑,仿佛怜悯我的孤独,安慰我的衰老。
显然,郁达夫对协和大学充满活力的学生印象深刻,尤其是女孩的眼神和笑容,让这位远道而来的著名作家的疲惫瞬间消失殆尽。 斯里兰卡人已经去世,但文字仍然存在。 在魁奇的土地上,承载的不仅仅是协和大学的建设,还有协和大学顽强进取的探索精神。
迁至邵武
抗日战争爆发。 日寇占领华北大片地区后,从南北两面进攻徐州。 1938年5月19日,历时四个月的徐州保卫战终于失败。 为了进一步实现消灭中国的侵略计划,日军嚣张地叫嚣要攻占武汉、广州,年内即可结束对华战争。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形势严峻。 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昔日宁静的校园里,轰鸣的敌方轰炸机从头顶掠过,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不绝于耳。 也就是在徐州防守最紧张的时候,5月10日,日军出动数十艘军舰、数十架飞机向厦门发起猛烈进攻。 5月12日,日本军政府攻陷厦门。 厦门失守后,省会福州更是人心惶惶,局势人心惶惶。 政府还提前向学校发布了疏散令。 校长林景润早就计划好了。 尽管此时有人建议将学校迁往香港,但林景润仍然坚持将山城邵武作为战时的临时校址。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随着战事的深入,香港很快被日军占领。
邵武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毗邻江西省。 闽江扬帆而上,进入富屯河可直达。 校长林景润年初派人到邵武选校址,并准备向美国教育部借用十多栋房屋。 后来,他又修建了十多所校舍和图书馆。 学校搬迁过程中,全校被分为甲、乙、丙、丁四队,分别由郑作新、林希谦、王调心、陈兴乐担任队长。 校长林景润任总领导,林玉吉任总务干事。 A队、B队于5月31日出发,6月3日抵达邵武。兵、丁两队于6月5日出发,6月8日抵达。共有37名教职员工和约145名学生转移到邵武。 。
图5|邵武大学成立时的校门|福建师范大学档案馆
搬到邵武后,办学条件自然不如福州。 然而,在国难面前,师生员工也同仇敌忾。 他们在“抗战建国”的口号下,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校正常运转。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图6为1940年福建联合大学迁址邵武时寄往密歇根大学的国际信件。
图6|陈魂收藏
福建联合大学迁址邵武以来,学生数量不断扩大。 由于全国大片地区沦陷,暂设在邵武的谢大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吸引了江西、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年轻人求学,因此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天天。 到抗战胜利时,学生人数已增至600人。
搬到闽北山区的邵武,在谢大的农学和生物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生物系的主场在闽北山区。 采集野生动物、举办展览,不仅让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令人印象深刻,也抹去了战火笼罩的土地上的战争阴影。
邵武在战争期间的科学研究不仅培养了一代科学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国的生物研究。 中国的大学和科学研究没有因日本侵略战争而中断,客观上极大增强了广大师生抗战到底、夺取胜利的信心。 图7是邵武内迁时福建联合大学创办的《协和大学生物学学报》上卷。 该刊由著名生物学教授林成耀署名。
图7|陈魂收藏
返回孤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笼罩全国八年的战争乌云终于消散。 在山城生活了七年多的谢邂师生们纷纷争先恐后地互相诉说,欢呼雀跃。 他们期待着重返校园的那一天。 搬迁工作于1945年11月左右开始,离开邵武时,学校在操场上举行宴会,农学院饲养的鸟兽派上了用场。 多年不识肉味的同学看到丰收,忍不住落泪。
邵武办学期间图书、仪器设备、师生员工回福州的运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闽江上放木筏的传统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校购买了大量木材用于福州校区的修缮,并聘请了一些工人来卸筏。 这些木排缓缓顺流而下,位于邵武山城的福建联合大学也安全地搬回了孤山奎。 齐。
此时,魁奇的校园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面对这一切,林景润董事长以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精心谋划。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迁址的协和大学于1946年5月1日重新开学。图8为1946年12月25日圣诞节,迁回魁山魁奇的福建协和大学发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邮件。
图8|陈魂收藏
三校合一
1949年8月15日,福州城周围隐隐约约传来枪炮声,随后军队匆匆从校园外驶过。 1949年8月17日,福州宣告解放。 8月18日,解放军奉命暂住学校,人数约50人。 第二天,部队离开学校,向厦门进军。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1年,福建联合大学由政府接管。 并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组建福州大学。 1951年4月12日,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在福州魁奇协和大学举行。
1952年8月,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合并,仍称福州大学。 校址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岭后路,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原校址的扩建。 魁奇协和大学的校园是福州制药厂。
1953年9月5日,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1972年,福建师范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大学闽江东,世界潮流汇聚地; 山青水秀,水流潺潺,精神世界英雄出世; 文化汇聚,明星造就,星光四溢。 没有极限,真理是超越的; 群众的欢乐,是世界大同的先兆; 和谐和谐,大德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