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杭州教育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杭州教育的知识,包括讲述杭州教育的2022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通讯员杭教
2022年,杭州教育交出一份漂亮的年终答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聚焦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性问题,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与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和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
“内外”兼修促“双减”
今年2月,拱墅区教育局自主研发的墅智托管系统上线,学生们登录系统,动动手指就能将丛林穿越、未来工程师等心仪课程“收入囊中”;10月中旬,临平区教育局公布2022年秋季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包括区青少年宫、立祥跆拳道等50家机构入选……
“双减”政策落地进入第二年,杭州加强“内外”兼修,一手抓校内提质增效,一手抓校外综合治理——
杭州充分发挥名优教师、优质课程等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全市中小学“共享优课”赛课、“晒课”活动。第一阶段推荐评选了2403节市级优课,在电视、网络、手机三端“晒课”,累计浏览超50万人次,总点赞量突破39万。目前,第二阶段选送的近9000节市级优课也开始“晒课”。市教育局基教处工作人员介绍,“问道名师”在线答疑平台也已开始试运行,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名校名师团队,免费提供线上答疑和心理咨询服务。
继2021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段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100%目标后,今年,杭州重点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2022年5月,杭州出台《面向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指引(试行)》。另外,市“双减”工作专班加强“市、区、街”三级联动,实现对全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检查、暗访全覆盖,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让孩子真正轻装上阵,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面对“双减”试卷,杭州给出响亮回答——教育部“双减”监测平台显示,杭州市有87.5%的中小学生报名参加课后服务,94.6%的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家长满意率达97%以上;省教育厅12批共122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中,杭州入选33项,超四分之一;浙江“双减”年度十佳样本杭州市入选2项。
把实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
走进桐庐县叶浅予建兰学校,犹如进入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充满江南韵味。今年9月,这所地处富春未来城核心、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的区域性标杆学校正式招生。
叶浅予建兰学校也是今年杭州新建的94所新校新园之一。今年,杭州教育局牵头的“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6万个”再次高票入选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该事项已连续三年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连续两年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面对老百姓的需求,杭州市教育局克服疫情防控压力,通过合理调整施工计划,多管齐下应对,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共有94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竣工达到核验标准,完成率达134%;新增学位7.5万个,完成率达125%,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同样连续三年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的还有老年大学(学堂)建设。老年教育资源紧缺,老年人上学难、上好的学校更难。杭州市教育局按照建设标准要高、学习环境要舒适、场所和设施要适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家门口老年学堂”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增加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杭州共新增老年大学(学堂)16所,大部分已开展课程和培训。61岁的王凤娟成为萧山区城东老年学堂学用智能手机班的学员后,熟练掌握了手机网上购物、预约挂号等技能。
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老年智能技术服务4070场次,服务208056人次,三入志愿服务2366场次,服务62229人次,开设长学制班680个,就读37519人次,努力打造老年教育“十分钟学习圈”,“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的靓丽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让招生入学便民又亲民
小区附近学校的学区如何划分?某学校一表生年年“爆表”,对落户时间的确切要求是什么?曾经,这些入学问题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如今,杭州的家长们只需登录“浙里办”App,在“入学早知道”系统中输入学校名称,就可查询相关学校未来三年入学预警信息、分流情况、学区地图、学校信息等,之后还可以一站式完成入学报名和录取查询。
截至目前,“入学早知道”系统中已有250余所学校上线,单一学校最高访问量达2.8万次,累计访问量约270万次。2022年10月,“入学早知道”还被评为杭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典型案例优胜奖并入选省案例。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杭州市教育局的决心——让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更便民、亲民,必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多子女家庭同校就读的需求显著增加。2022年,杭州市教育局在双(多)胞胎可申请组合绑定参加民办学校电脑派位政策基础上,出台“长幼随学”政策。据统计,自“长幼随学”政策出台以来,累计受惠家庭2400余户,提升了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
除了出台新政,杭州市教育局也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全面落实“阳光招生”政策,严格执行公办“零择校”政策,继续实施“公民同招”。同时,杭州市教育局平稳有序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杭州以“头雁”标准、底线思维,积极稳妥推进27所“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工作,其中22所“回归”公办,5所学校规范后继续民办,增加公办学位2.3万个,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为3.54%,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
职教改革发展驶上“快车道”
8月,杭州市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集贤校区投入使用;9月,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钱塘校区投入使用;11月,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笕桥校区投入使用……杭州积极推进新一轮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今年以来,已有多所职业院校新校区相继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杭州驶上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今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杭州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指引。
“杭州职业教育以城市发展为脉络,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市教育局职成教处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共281个,涵盖16大行业,精准匹配杭州主导产业,为产业升级、“新制造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要培养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工匠之师”至关重要。杭州组建了一支懂理论、善操作,“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目前,全市“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87%,共培养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48名,特级和正高数量均占全省近30%;确定名师培养人选40名,名校长培养人选80名,市级优秀教育教学团队30个,专业(学科)教研骨干教师345名。
全面升级的硬件设施、紧跟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杭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就业与升学并重”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杭州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培养等,拓宽了中职学生的成长通道。全市中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升学1.6万余人,占全市毕业生(不含中专、技校)的81.57%,共为高校输送了1000余名本科生。
构筑名师培养梯队
9月,省教育厅公布了浙江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名单,杭州市共有5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榜上有名,约占全省的20%。截至目前,浙江省特级教师先后评审了十三批,杭州共有381名教师名列其中,在杭州,每300名专任教师中就有1名是特级教师,充分展现出省会城市基础教育的师资实力和头雁风采。
在独具杭州特色的“新锐+名师”梯队培养制度下,杭州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教研能力的优秀教师。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教师汤佳绮是新锐工程的首批学员,已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在浙江省教学评比和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评比中斩获佳绩。“四年的分阶段研修,一系列量身定制的课程,不仅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科研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很感谢新锐工程提供的研修平台。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杭州以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师资梯队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育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为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杭州市还启动了“杭州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双名工程”)。本次上榜的54名省特级教师中,有20名为“双名工程”第一期学员。从新锐到名师,从学科带头人到学科教育家,杭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向纵深推进。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教育局统筹协调杭州市教师(干部)培训中心、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业务部门,对全市教师培养进行统一管理,对培养人选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师德引领与实践考核。
“三名工程”打造人才蓄水池
7月31日,西湖大学举行首届本科新生开学典礼。目前,西湖大学已正式签约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206人,引进人才中的108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累计招收了1273名博士生。同时,西湖大学培育了26家高科技企业,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西湖大学是杭州市人才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2017年,杭州市正式启动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名工程”),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杭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是杭州深入推进“三名工程”的第五年,已实现了从初显成效到成效显著的跨越式发展,先后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780项,其中15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年,由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的杭州新型实验室体系也基本形成。“这是杭州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杭州也在全力支持市属高校内涵建设,加快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以“一校一策”方式,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在同类院校中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支持杭州师范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大城市学院争创全国百强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等。另外,杭师大和浙大城院分别在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取得突破。
此外,杭州正在谋划出台新一轮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举措,不断强化政策机制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助推市属高校争创一流。
杭州“美好教育”走向世界
7月1日,首批杭州选派迪拜中国学校支教的教师,完成两年选派顺利抵杭;8月22日,第二、三批派驻迪拜中国学校支教教师接过了“接力棒”。
迪拜中国学校是一所由教育部委托杭州市承办、杭州第二中学领办的基础教育海外中国学校。2020年9月,该校正式创立,让“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国门”成为了现实。两年来,学校承担着“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探路者”使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让杭州“美好教育”走向世界,为国家推进海外中国学校建设提供了“杭州样板”。学校也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每学年一次的无记名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均高达99.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杭城高校留学,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中国课程‘走出去’传播中国教育与文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围绕“美好教育”建设,杭州正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同时,杭州主动向国际友好城市抛出交流、合作的橄榄枝,会同市外办组织开展杭州亚运会主题双语演讲比赛,邀请杭州国际友好城市学生参加;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杭州公益中学等5所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省4所中学签订了姐妹学校协议。
近年来,到杭州工作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为更好服务在杭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需求,今年9月,杭州国际学校白马湖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办学硬件和规模得到显著提升,该校可为在杭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从幼儿园至高中三年级全学段国际文凭课程(IB课程)。
构筑“美好成长”教育新体系
老红军带来红色故事,科学家进校开设课程,奥运冠军现场教学,艺术名家亲自示范,劳模工匠手把手指导……
2022年,杭州继续秉持“五育”并举,不断创新构筑“美好成长”教育新体系,完善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办法,为学生铺就融合发展、美好成长之路。
上城区成立新时代思政联盟校,临安区打造“天目少年思政学院”,临平区推出“弘临思政学院”……杭州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构筑起与杭州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和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相适应的思政教育体系。
这一年,杭城各大校园朝气蓬勃。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各级各类健美操、啦啦操、轮滑等比赛,成为展示全市学生健康体魄和青春风采的舞台。在2021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杭州籍生源体质健康总体成绩、合格率、优良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杭州还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指引》,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共建活动模式。
杭州大力倡导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开展主题艺术活动,开设特色课程,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同时,鼓励各校挖掘浙江元素和杭州基因,提升学校美育资源品质和内涵,持续推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门艺术特长”行动,丰润学生艺术素养。
各中小学不仅开齐开足上好劳动课,实现劳动实践教室配建全覆盖,还在校内外广设劳动实践基地。今年8月,央视《新闻1+1》节目还连线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宁,探讨家庭劳动清单话题,点赞杭州做法。
助力办好家门口的亚运盛会
1600余幅迎亚运黑板报作品,线上展示后共吸引25万人次观展,收到点赞304.7万个,一度刷屏了杭州市民的朋友圈。“每一幅作品背后,是每一个班级共同参与迎亚运的热情与激情。”市教育局德育与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负责人说,这份炽热的情感通过“小窗口”传遍了“大杭州”。
“当好东道主,喜迎亚运会”成为杭州百万师生的共识。师生们努力做好杭州亚运会的精神宣传员、平安守护员、文明观察员,以实际行动助力办好家门口的亚运盛会。
杭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协调小组和6个工作专班,在场馆建设与运行保障、人力资源支持和志愿服务、“亚运进学校”系列活动、亚运宣传和文明提升、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持续做好支撑、服务与保障。
亚残运会史上首个由特殊教育学校操场改建而成的杭州文汇学校体育场、改造提升后的杭州师范大学橄榄球场和排球馆,均已通过工程验收和工艺检测;在各地各校及媒体平台开展亚运宣传,推进“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和“公筷公勺、光盘光瓶、垃圾分类”文明好习惯养成等专项行动,助力绿色、文明、安全、精彩的亚运盛会;继续深化“平安校园”“无疫校园”创建……
杭州还鼓励全市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喜迎亚运”系列主题活动,并以此牵引“亚运进校园”各项活动的蓬勃开展。“亚运足球小将”校园足球联赛、“少年心向党艺启迎亚运”中小学生艺术节、“亚运小天使”幼儿体艺展示、“我为亚运献才艺·七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迎亚运主题活动,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园掀起了亚运热潮,营造出“美好教育助力亚运”的浓厚氛围。
打造“护校安园”升级版
作为“护校安园”工作的升级版,“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改革致力于以“数据跑路”代替“多方联系”,实现让更多部门更快回应学校诉求,指导学校精准主动做好安全防控工作。
2019年,杭州市政府就将实施“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三年来,从小学全覆盖到向幼儿园和中学上下游延伸,再到推进缓解上学、放学时段校园周边拥堵试点,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2年,“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升级扩面为关注校园内外整体安全环境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联动部门增加至13个,关注领域也新增了消防、卫生、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及防溺水等内容,杭州迈入“护校安园”2.0阶段。
今年,滨江区新增春晖小学、钱江湾小学等3条“通学路”。滨江区教育局联合企业开发的集智能终端、人脸相机、报警按钮等软硬件相结合的云看护系统,通过与“通学路”沿线的监控、社区综合治理中心连接,实现了精准定位、轨迹偏离预警等数字监管功能。
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杭州设定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服务指导”和“协同处置”两大领域,构建起专人负责、定期服务、线索流转和跟进处置等工作机制。杭州各个学校也组建了“护校安园”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校园及安全防控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形成了个性化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工作清单,让“一校一策”落实落细落地。
“护校安园”2.0模式通过“校安一件事”应用模块,对所有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任务对接交办进行集成,并与“基层治理四平台”进行数据贯通,实现部门“多跑路”、学校“少烦恼”。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